第142章 圣人立言!小人狗盗!-《至圣先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杜预浑然没有察觉,随手打开了第五张卷子【御】。

    考到现在他也油干盏尽,才气有些枯竭。

    日落西山,考试时间已经很紧,他必须赶快完成第五科。

    【御】试题:“天下纷扰,难独善其身,读书人如何兼顾修身和平天下。”

    杜预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这道题,应该是田洪凤出的。

    文人出题,改不了书生意气,哪怕田洪凤两榜进士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这道题与其说是考核兵法,不如说考察读书人对修身与平天下关系的认识,是另一篇策论。

    杜预略一思索,下定决心。

    秀才试至此,他已经拿到四个甲上,最后一科并不追求高分,能取得乙甚至丙,都足以获得案首之位。

    杜预有无数选择,他脑海中后世兵书也数不胜数,完全可以写的很漂亮。

    但杜预没有。

    他与其他穿越者最大区别,在于他志向更远大,不止追求力量、功名、财富,更要追求无上圣道!

    左传中说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”说明三者的关系,首先是立言、其次立功,最后是立德。

    读书人欲成圣人,无非三道:立言,立功,立德。

    立言,就是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。

    立功,就是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。

    立德,就是创制垂法,流芳万古。

    杜预最终的【道】,在于立德,替代本世界没有出现的孔子,成为万世师表、至圣先师,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、为去圣继绝学、为万世开太平。

    欲成圣人,首要立言。

    如同孔子一般,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缜密理论体系,逻辑自洽,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,才会产生社会影响,才有支持者、信奉者、乃至追随者。

    立言之后,再立不世之功,验证自己理论。

    最后立德,以德行感化世人、教化天下,圣人乃出!

    杜预决定,在每一个场合特别是重大考试,都要以“仁”为本,开辟专属自己的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、“智”、“信”主张。

    争霸无义战,天下无王道。

    这世界在纷争与杀戮中,兵不厌诈,诡诈残酷,戾气横生,唯独缺乏仁义礼智信。

    十国的兵法家也多以研究阵型、战法为主,却从未将国运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。

    杜预深思熟虑,决定以曾子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》为本,教化天下,阐释自己对读书与平天下的认识。

    杜预深知,他每写一篇传世文章,都会深深影响到他在十国、乃至天下人心中的定位。

    只要有机会,他便要将儒家的思想一一诠释出来,旗帜鲜明树立起“仁者爱人”的大旗,作为他著书立说、开宗立派的根本。

    杜预郑重其事,提笔写下第一行字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