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4章 圣人之道,立功立德立言-《至圣先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忧的是杜预如今实力太强、功高震主,太后如此忌惮,便是说明了问题。

    他深知,抬得高,摔得重。

    今日太后如何抬举他,恩遇他,来日若达不成目的,他下场便会比过去边缘化更惨烈。

    但这些个人际遇,他已经不太在乎。

    他担心的,是杜预和林星河的命运。

    杜预如今掌握了长安、洛阳,更有天下人望,万民期待、亿兆敬仰、登高一呼,天下百应。

    若他真有心要成就帝王霸业,只怕以杜预眼下实力,已然足够。毕竟,他不光有长安洛阳,更有大秦、大楚等国支持,要封疆裂土,绝非不可想象的难事。

    林如海心中忐忑,给杜预写了一封信。

    信中他详细列举了朝廷对杜预态度变化——皇帝失心疯了,太后和内阁暂代朝政。

    太后准备主动停止北伐,休养生息,消化两京后,再做打算。

    然后,这位老泰山小心翼翼询问杜预,是否有归还两京之意?他甚至主动建议,不要一步到位,归还两京,要预留后手。

    杜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,不是昔日吴下阿蒙,连过去趾高气昂的林如海,也要低声下气、小心翼翼。

    杜预接到了飞信传书后,明白了朝廷的小心翼翼,不由好笑。

    他从未想过要自立为王、创立帝国、成就霸业。

    因或许在其他世界,帝王将相地位最高,但在圣元大陆,唯圣人能永生不灭、掌控天地。

    杜预追求的是圣道,世俗的权力富贵,不在他想法之内。

    志不在此,他自然不会与唐廷发生根本冲突。何况,以成圣为方向的杜预,立功立德立言,乃是必要修炼步骤。

    他感到,随他逐步平定安史之乱,体内的至圣文骨,正在徐徐向黄金品阶蜕变、迈进。白银文骨中已然有部分变成金色,步步华丽转身。

    显然,这是杜预侠之大者、国之大者,为万民、社稷立功、立德、立言的功效。立德、立言他已小有成就,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立功。

    想亚圣王阳明,为何地位如此之高?心学又为何成为显学?还不是因王阳明以区区六千人,短短35天,便轻松平定了大明宁王蓄谋已久二十年,发动四十多万大军的叛乱?

    天下人称赞其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皆居绝顶,为第一流人物。”

    论立功,他为朝廷平南赣、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,因功获封“新建伯”,成为极少数因军功封爵的文臣之一。

    论立德,他养望四十年,海内共知、万众仰慕。

    论立言,他提出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,心外无理”。倡言“知行合一”说,后专主“致良知”说,认为“良知”即“天理”,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。其弟子极众,威震天下,成为显学。

    归根结底,一个读书人要成圣人,立功立德立言,缺一不可。而阻碍读书人成圣的最大因素,便是立功。

    和平时期,承平日久,长治久安,连总督、将军都发愁找不到可剿灭的敌人,哪里有足够的机会与舞台,让你一个读书人立功呢?

    唯有安史之乱这种泼天大祸、意外战乱,才是书生投笔从戎、建功立业、万里封侯的天赐良机。
    第(2/3)页